当前位置:首页 > 上海玮驰 > 动态资讯

Simoa® | 血浆p-tau217/BD-tau比值可降低生物标志物的短期波动性

时间:2025-10-21 来源:上海玮驰仪器有限公司 阅读:20

期刊:Alzheimer’s Dement.

研究机构: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痴呆症研究中心

研究假设将p-tau217与血浆脑源性tau蛋白(BD-tau)组合为p-tau217/BD-tau比值,可降低p-tau217的变异度。在36天内对记忆门诊患者连续采集三次血样。根据脑脊液淀粉样蛋白病理将患者分组(Aβ+ = 29例,Aβ- = 18例)。比较了血浆p-tau217/BD-tau比值与单独p-tau217的个体内及个体间变异度,并检验肾功能、糖化血红蛋白和体重指数(BMI)对变异度的影响。结果证实,在Aβ+组中,血浆p-tau217/BD-tau比值的个体内变异度低于单独p-tau217。在群体水平,p-tau217/BD-tau比值在Aβ+组和Aβ-组的变异度均低于单独p-tau217。使用血浆p-tau217与BD-tau的比值并校正外周混杂因素,可提升生物标志物的稳定性,对纵向生物标志物变化的解读及避免错误分类具有重要意义。

研究背景

生物标志物变异可能源于生物波动、检测误差、共病、疾病相关因素,以及糖化血红蛋白、体重指数(BMI)和肾功能等影响清除机制的外周因素。脑源性tau蛋白(BD-tau)特指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来源的tau蛋白,靶向大脑中的六种tau亚型。该检测方法可排除外周器官产生的tau蛋白——这些外周tau与脑源性tau相比包含额外外显子编码的氨基酸。这与易受外周tau干扰且与脑脊液总tau相关性较弱的血浆T-tau形成鲜明对比。本研究旨在探讨将p-tau217与脑源性tau标志物BD-tau联用,能否降低p-tau217的个体内及个体间变异度。

研究提出假设:与单独使用p-tau217相比,血浆p-tau217/BD-tau比值可降低个体内及个体间变异度。我们利用既往已发表的AD血液生物标志物变异度研究数据,通过检测血浆BD-tau进行二次分析。在按脑脊液脑淀粉样蛋白病理分组的记忆门诊患者中,比较了血浆p-tau217与p-tau217/BD-tau、p-tau217/T-tau比值的个体内及个体间变异度,并验证肾功能、糖化血红蛋白和BMI对变异度的影响,同时考察血浆与脑脊液标志物及外周混杂因素的相关性。实验方法

研究人群

2022-2023年间进行的重测信度研究,纳入47名接受CSF阿尔茨海默病(AD)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疑似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。

生物标志物检测

采集了基线(V1)、第4-16天(V2)和第19-36天(V3)的血浆样本,采用Simoa技术检测p-tau217、BD-tau和T-tau。

统计分析

通过线性混合模型计算个体内和个体间变异系数(CV),并评估p-tau217及其与BD-tau/T-tau的比值区分Aβ阳性与阴性个体的性能(AUC)。

实验结果

1. 队列特征

Aβ阳性组与阴性组在年龄、认知损害程度及疾病严重程度分布上均无显著差异,但组间性别分布存在不同——Aβ阴性组中仅有两例女性患者。基线脑脊液检测显示,Aβ阳性组的T-tau与BD-tau指标显著更高(见表1)。Aβ阴性组的体重指数(BMI)与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水平显著更高,其中该组有7例2型糖尿病患者,而Aβ阳性组仅见2例(含1型和2型糖尿病)。

表1. 人口统计学特征

对个体轨迹的直观检查显示,部分患者p-tau217/BD-tau比值的变化幅度小于单独p-tau217(图1A,B)。我们观察到两名患者的BD-tau与T-tau数值偏高(图S3),且这两例患者均存在肾功能下降(eGFR≤36/min/1.73m²)。图1C,D分别展示了三次访视中血浆p-tau217与p-tau217/BD-tau比值的中位数及四分位距分布情况。

图1. 血浆标志物水平

2.生物标志物短期变异度

个体内变异度:
经采样时间点校正后的个体内变异度结果见表2。在Aβ+组中,单一标志物变异度最低的是BD-tau,而Aβ-组中p-tau217变异度最低。p-tau217/BD-tau比值在Aβ+组中的个体内变异度7.1% 低于单独p-tau217 9.4%,但两组95%置信区间存在重叠。p-tau217/T-tau比值个体内变异度13.9%显著高于单独p-tau217,该差异在Aβ+组中尤为突出。

个体间变异度:

在Aβ+组中,BD-tau作为单一标志物呈现最低的个体间变异度,且低于单独p-tau217。p-tau217/BD-tau比值在Aβ±两组中的个体间变异度均低于单独p-tau217,而p-tau217/T-tau比值在两组中均显示最高变异度。

表2. 个体内和个体间变异

3.不同随访期AUC性能比较

如表3所示,在基于脑脊液p-tau181/Aβ42比值区分Aβ±人群时,p-tau217与p-tau217/BD-tau比值在V1-V3期间的分类性能保持稳定,而p-tau217/T-tau比值波动较大。

表3. 不同随访时间点AUC比较

结论

本研究评估了血浆p-tau217与新型标志物BD-tau组合的短期变异性。结果显示,p-tau217/BD-tau比值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变异性均低于单独使用p-tau217,且该比值的变异性受生物学变量(如BMI、eGFR)的影响较小。在调整eGFR、HbA1c和BMI等混杂因素后,Aβ阳性组中p-tau217/BD-tau比值的个体间变异性显著降低,表明其具有更稳定的关系。相比之下,p-tau217/T-tau比值显示出更高的变异性,尤其是在Aβ阳性个体中。p-tau217/BD-tau比值与CSF p-tau217的相关性优于单独使用血浆p-tau217,且BD-tau受外周因素影响较小。分类性能分析表明,p-tau217/BD-tau比值的诊断性能在不同时间点保持稳定。p-tau217/BD-tau比值在纵向研究和临床解读中具有潜力,能减少误分类风险,建议在关注变异性的场景中优先考虑该比值,并关注BMI等混杂因素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