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Quanterix生物技术
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能够准确反映神经元损伤的血浆生物标志物,可作为临床与影像学评估的有效补充。本研究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脑源性tau蛋白(BD-tau)是否与脑梗死体积相关,并评估其是否能提升临床预后预测能力。研究纳入来自两项基于医院的队列研究(SAHLSIS和SAHLSIS2)的71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连续病例。通过卒中量表(SSS)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(NIHSS)评估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,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(mRS)评估功能结局。对254例患者进行定量神经影像学分析。结果证实血浆BD-tau浓度与脑梗死体积呈高度正相关。BD-tau可显著提高对不良预后(mRS 3-6)的预测准确性,尤其在轻型卒中(NIHSS<5)、后循环卒中及脑干/小脑梗死患者中表现突出。血浆BD-tau能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元损伤程度,并为临床预后预测提供增量价值,尤其适用于影像学评估受限的轻型及后循环卒中患者。
期刊: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
2024年12月
影响因子:9.0
研究机构:瑞典哥德堡大学
研究背景
卒中仍是全球致残与致死的首要病因,且7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持续上升。尽管诊疗技术进步,精准预后评估仍具挑战。NIHSS评分作为神经功能缺损核心评估工具,存在以下局限:1,后循环卒中敏感性不足:低估临床严重程度;2,轻型卒中预测缺陷:无法捕捉影响预后的关键功能缺失;3,影像学依赖性:CT对小梗死灶检出率低,MRI普及受限。既往研究表明,外周血总tau(T-tau)在急性卒中中升高,但因外周组织干扰(如周围神经、心肌)导致中枢特异性不足。本研究采用的BD-tau检测技术通过结构差异富集脑源性tau,成功规避上述干扰。前期研究证实,BD-tau与脑脊液tau高度相关,且在创伤性脑损伤及卒中中展现出优于NfL、GFAP的神经损伤追踪能力。
研究方法
研究人群
纳入SAHLSIS(1998-2003)和SAHLSIS2(2015-2020)队列中首次或复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,排除溶栓治疗者。最终纳入454例SAHLSIS和259例SAHLSIS2患者,所有病例均完成3个月mRS随访。
卒中严重程度评估
SAHLSIS:SSS评分转换为NIHSS等效值
SAHLSIS2:入院时或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
影像学与梗死体积测量
MRI亚组(n=254):采用3D Slicer软件手动勾画梗死灶,计算体积。
非MRI组:基于症状和CT报告定位梗死部位(半球/脑干/小脑)。
生物标志物分析
采用Simoa HD-X平台检测血浆BD-tau,批内/批间变异系数≤8.5%。质控样本复孔检测,确保数据可靠性。
统计分析
Spearman秩相关分析BD-tau、梗死体积与NIHSS相关性,Logistic回归构建预后预测模型,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。
研究结果
1. SAHLSIS MRI亚组
MRI在卒中发作后中位7天进行,血液采样在MRI前中位3天(IQR -1至70天)进行。中位梗死体积为2.5cm³(IQR 0.6-19.7cm³),中位BD-tau浓度为5.3 pg/mL(3.8-14.7 pg/mL)(图1a)。在所有缺血性卒中中,BD-tau与梗死体积高度相关(ρ= 0.72,p= 10⁻⁴²),并且在按卒中严重程度和梗死位置分层的分析中也显示出强相关性(图1)。NHISS评分在较严重的卒中、前循环梗死以及左、右半球卒中中与梗死体积和BD-tau呈中度相关,而在轻微卒中、后循环卒中或脑干/小脑卒中中,与梗死体积和BD-tau的相关性较弱或无相关性。
图1 血浆脑源性 tau (BD-tau) 浓度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梗塞体积相关
2. SAHLSIS和SAHLSIS2队列
如表1所示,在SAHLSIS和SAHLSIS2的合并队列中,BD-tau显示出良好的功能预后预测准确性(AUC=0.75),并且显著提高了年龄和NHISS评分的预测能力,这两个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功能预后预测因子(AUC=0.85 年龄+NHISS vs. AUC=0.87 加入BD-tau)。在按初始卒中严重程度分层时,BD-tau提高了预测不良功能预后的区分准确性,无论是在轻微卒中(AUC=0.78 年龄+NHISS vs. AUC=0.83 加入BD-tau)还是较严重卒中(AUC=0.73 年龄+NHISS vs. AUC=0.76 加入BD-tau)中,尽管仅在轻微卒中中差异显著。
表1 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(ROC) 曲线分析,BD-tau 和临床变量在SAHLSIS和 SAHLSIS 2队列中不良功能结果的判别准确性
在按OCSP分类的梗死位置分层分析中,BD-tau在后循环梗死(POCI)中相对于年龄和NHISS评分的改进最大(AUC=0.75 年龄+NHISS vs. AUC=0.84 加入BD-tau;图2),而在前循环梗死中改进较小(AUC=0.85 年龄+NHISS vs. AUC=0.86 加入BD-tau)。同样,在按症状或神经影像学解剖位置分层的分析中,BD-tau相对于年龄和NHISS评分的预后准确性改进在脑干或小脑梗死中最大(AUC=0.74 年龄+NHISS vs. AUC=0.87 加入BD-tau;DeLong p = 0.009;图2)。
图2 脑源性 tau (BD-tau) 和临床变量预测不良结果的准确性的ROC特性曲线
结论
本研究报告了血浆BD-tau浓度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梗死体积高度相关。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BD-tau的中枢神经系统来源,并表明卒中后血浆BD-tau水平的升高反映了急性脑缺血后的神经元损伤程度。此外,我们证明BD-tau提高了预测不良功能预后的准确性,超越了年龄和NHISS评分。研究优势在于纳入了连续的医院缺血性卒中病例,这些病例已被广泛表征,并且我们使用了一种新型高特异性tau检测方法,选择性测量脑源性tau。另一个优势是在一部分病例中,通过MRI扫描手动确定了脑梗死体积和位置。在这方面,神经影像相对较晚(入院后中位7天),这已被证明可以近似最终梗死体积。总之,BD-tau与脑梗死体积高度一致,并增加了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。因此,BD-tau是一种客观、可访问的血液脑损伤生物标志物,可以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补充临床和神经影像评估,以指导个体化治疗。尤其适用于轻微缺血性卒中和后循环卒中,这些情况下CT神经影像评估更具挑战性,且卒中严重程度量表对预后的预测性较低。未来需要在大型独立缺血性卒中队列中进行研究。
细胞株开发(Cell Line Development, CLD)是生物药物开发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也十分复杂的过程。一个优质的细胞株对于简化CMC阶段的开发流程和显著减少药物研发成本具有关...
在再生医学与细胞治疗的舞台上,间充质干细胞(MSC)被誉为“万能修复工”,而它背后的“隐形守护者”——MSC培养基,却是成就其神奇功能的...
在药物研发和生命科学研究中,蛋白激酶作为细胞信号转导的核心调控元件,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。据统计,人类基因组编码的518种蛋白激酶中,约有30%与肿瘤、自...
投诉与建议